动辄得咎
2021-07-14 浏览2次

动辄得咎是一个汉语成语故事,拼音是dòng zhé dé jiù。辄:就;咎:怪罪,处分。意思是动不动就受到责备或处分。作谓语定语;指做事往往获罪。出自唐·韩愈《进学解》:“跋前踬后,动辄得咎。”

动辄得咎

动辄得咎

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人,他精通六经百家,崇尚儒学,排斥佛老,文章自成一家,为后世治古文者所取法。登进士第后,曾任国子博士监察御史等职,却因直言敢谏,屡次犯怒被贬,久久不得升迁。

韩愈自认才高,不应受此待遇,因此作〈进学解〉一文以抒己愤。该文采问答方式,以国子先生喻己,假托学生之言,抒发自己才高却不受重用的不满,却说自己不过是一介庸才,符合目前的低位闲差,用以自我解嘲。

文中的“跋前踬后,动辄得咎”就是学生描述国子先生(韩愈)在官场上的处境艰难,一有举动就会遭受责罚,进退两难,而屡遭贬谪。

后来“动辄得咎”就被用来形容人处境困难,极易受到责难。

上一篇:一筹莫展

下一篇:数典忘祖

热门故事